12月13日,由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和文学院共同主办的我校毕业生姚良良新作《虚拟的伤痛》研讨会在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
平顶山市政协原副主席潘民中教授,《河南青年报》驻平顶山记者郑书方先生,中平能化集团退管中心老年作家协会主席薛海文先生;我校党委副书记、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廉教授,文学院院长何梅琴教授,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人及平顶山市作家编辑、文学研究专家四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张清廉教授主持。
《虚拟的伤痛》作者姚良良发表了创作感言,详细介绍了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经历及出版过程。与会专家对《虚拟的伤痛》展开了研讨。
中平能化集团《光源》杂志编辑、《开拓》杂志副主编翟家琪先生在发言中感谢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培养了一个优秀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年轻作家。他认为,《虚拟的伤痛》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既有散文的因子,读起来富有诗情画意;又有浓郁的小说成分,情节引人入胜。全书29章,章与章之间既有独立性,可以单独阅读,又有完整的统一性,有机融为一体。小说以第二人称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同时作品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作品还表现了当今时代知识分子阶层的苦闷与彷徨,激情与挫伤,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平顶山市政协原副主席、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潘民中在发言中说,近年来,平顶山市不仅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成就,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绩斐然,摄影摄像、现代诗歌、古体诗词楹联等方面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散文创作发展势头良好,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内部凝练力与外部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平顶山学院做为我市地方高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把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去年9月,平顶山市作家群作品研究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今天,姚良良新作《虚拟的伤痛》研讨会在这里召开,这必将推动对平顶山市作家群的研究。他希望平顶山学院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人文品格的知识分子,希望文学院的学生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增加知识面,通过写作锻炼技巧,提高能力。
文学创作者及媒体记者郑书方、薛海文、王平、王斌、侯国军、郑海军、森子、朱亚良,文学研究专家何梅琴、李振明、焦洪涛、赵焕亭、郑来、李伟峰、盖伟、王任亚及我校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也分别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时代意义等方面做了发言。
校党委副书记、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廉教授感谢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参加姚良良作品研讨会,并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姚良良同学是我校文学院毕业的一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表现突出,得到师生的好评。姚良良同学热爱文学事业,忘我地学习、忘我地创作,发表了很多作品,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姚良良同学继续坚守文学这块纯真的芳草地,默默写作,这部作品就是他执着追求的结果。姚良良同学这种坚持不懈、勤奋执着的品格为我校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值得同学们学习。刚才,大家对姚良良的作品做了认真诚恳的点评,这些点评很到位,也很切合实际,必将对这部作品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作用。目前我校正向应用技能型大学转变,转变的关键是创新;国家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创新;希望我校文学院、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负责同志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管理方法,为我校的顺利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姚良良于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就读于我校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青年作家,新感觉派小说的尝试者。他于2010年5月赴台湾南华大学交流学习;在校期间,出版长篇小说《窗下》,获平顶山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获第一届全国高校文学征文优秀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文学征文优秀奖、香港第39届青年文学奖新诗优异奖;2012年加入河南作家协会;2014年3月出版长篇小说《虚拟的伤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