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我校在湖滨校区尧山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召开2025年专业数据分析解读会。校领导郭秋平、侯延民、许建辉、李波、于长立、郑东丽、史永昌出席会议,学校部门领导班子、二级学院党政班子、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参加会议。
马妍解读《平顶山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监测报告(2025)》(摄影/陈鹏)
会上,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首先解读《平顶山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监测报告(2025)》。她从就业分布与培养达成、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教学评价与培训改进、学生服务与校友评价四个方面,全面解读人才培养的成效与短板,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建议。
孙延彬解读《平顶山学院2025年招生全景解码》(摄影/陈鹏)
随后,招生就业处处长孙延彬解读《平顶山学院2025年招生全景解码》。他用具体数据呈现了2025年招生工作的成效,同时分析了部分专业录取位次波动、生源结构变化等情况,为后续调整招生计划、优化专业组设置、加强招生宣传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
校长郭秋平讲话(摄影/陈鹏)
郭秋平在讲话中指出,招生就业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一个晴雨表,是学校社会影响力、社会竞争力、社会满意度的一个雨量分布图。就此次数据分析,围绕学校事业发展他提出五点要求:一是“优化进口”。要着眼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国家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及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要求,调整优化学校58个本科专业的结构与招生数量,一方面要发展新工科,一方面也还要着眼于新文科的建设;二是“畅通出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校的就业工作不仅要关注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还要关注就业质量。要跳出数据看趋势,对学生实施分类培养,区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三是“聚焦培养”。以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融入“又红又专,动手动脑”的学校元素,解放师生时间,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做好科学研究,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打造专业特色与教师培养特色;四是“不瞎折腾”。要遵循教育内外部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在学科专业调整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稳步推进工作;五是“合力促成”。要聚焦人才培养创新与科学研究创新两条主线,构建“个十百千万”指标体系,推进学部制改革与“项目化+导师制”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于长立就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专业数据解读会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审视。各部门、各学院要通过今天的数据分析,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把问题转化为机遇,把责任转化为成效,进一步增强数据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招生就业等关键指标,作为衡量我们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来推动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跃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