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预留) -> 正文

河南平顶山学院:五年拓路 而今阔步

发布日期:2011-04-05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作者:党委宣传 点击量:

和着时代前进的鼓点,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平顶山学院升格转型已经5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5年来,平顶山学院自觉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时代洪流,从中获取创造激情和发展动力,重塑大学精神,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5年来,平顶山学院坚持把理想、激情与现实揉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着力于内涵建设,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为学院“飞得更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宽视野,开阔胸怀。5年来,平顶山学院以争创一流地方大学的胆略和气派,立足本地,放眼国内,面向世界和未来,开展校际合作,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大学群里争得一席之地。

深深地扎根于鹰城这片沃土,平顶山学院正在成长为足以担当承载历史、传播文化大任的参天大树。

多方论证 科学定位

占地2000多亩的平顶山学院新校区坐落在落凫山下、平西湖畔。这里原是不毛之地,虽经之前数年建设,但在2005年迁来时,平顶山学院各方面办学条件还不是很完备。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面临着艰巨的转型任务。办一所什么样的平顶山学院,成为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在2005年初春连续举行的数次关于平顶山学院办学方向的论证会,至今让人难忘。参加论证会的有著名专家学者,有大学校长、地方官员,也有来自最基层的教师和市民。

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来自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期待和支持,一次次激发着学校领导班子的办学灵感,一次次坚定着大家的办学信念:立足本地,依托地方经济、地理、人文资源优势,从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出发,确立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布局学科,调整专业,优化课程,开展教学与科研,办一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突出特色 服务地方

平顶山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办学定位主要服务于平顶山的经济和发展。为此,学院建立了一、二、三、四服务地方体系,即围绕一个目标——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二个需要——平顶山学院发展需要平顶山市,平顶山市发展需要平顶山学院;服务三个层次——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制定战略规划、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提供四个支撑——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

学科建设秉持“文理渗透、博学专长”理念,凸现区域经济特征。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4个A级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文化学、应用化学;3个B级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重点建设实验室: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和应用化学实验室。其中,生态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被批准为省林业厅重点实验室和与国家林科院合作共建(省部)重点实验室,并依托重点实验室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获得了国家重点课题立项,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等零的突破。

专业结构与课程建设针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重组优化。学校围绕平顶山市煤炭、化工、机械、化纤等支柱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有潜力的应用型专业,专业总数由2005年的28个增加到现在的63个。同时,学校注重培育优势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已遴选、培育化学、戏剧影视文学等7个校级特色专业。其中,小学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现了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从无到有的突破。建设31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现当代文学史、小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软件工程等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引才与引智并举,狠抓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认真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总量增加,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断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952人,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451人,占专任教师的76.5%;具有副高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97人,占专任教师的33.7%;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和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60余人,聘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客座教授58人。

教学围绕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把课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突出能力培养。学校大力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鼓励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目前,学校教研项目立项460项,结项37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毕业生考研率逐年提高,2010年考研录取率平均达到24.2%,其中化学化工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环境与地理科学系考研率分别达到56%、46%和41.2%。法学专业学生在近两年全国司法考试中通过率达到55%。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由原来的25.1%提高到现在的34.4%。学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36个教学实习见习基地和19个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学校获国家级二等奖两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书画大赛、省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大赛、全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学校共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项110多项。舞龙队连续两年在全国舞龙舞狮邀请赛上夺得金奖。

科学研究着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学校先后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平顶山市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学会,围绕地方产业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和三苏文化研究所,开设了陶瓷专业,获准建立了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所、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平顶山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地、教育部书画等级考试平顶山学院考试中心。召开了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和《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究会,与兄弟院校共同举办了“陈伯文先生文字音韵训诂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平顶山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为地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利用电气、化学化工、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优势,与中平能化氯碱化工(9.20,0.52,5.99%)公司、河南方圆碳素集团、蓝峰实业公司、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5名教师被聘为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一批批优秀干部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下乡支农,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咨询,指导生产,推广农业发展新成果。这些具有地方经济文化特色的学术科研机构的成立和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促成一批具有地方经济文化特色的学科、专业从中孕育成熟,而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5年来,平顶山学院共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2项,实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短短5年间,平顶山学院发生了“裂变”,全日制在校生由2005年的8000人增加到现在的17000余人,教学院(系)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现在的17个,本科专业由5个增加到39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为社会输送各类专门人才15000余人,其中为平顶山市培养优秀毕业生4000余人。

平顶山学院,在推动中原经济发展和鹰城崛起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支撑。

开放办学 提升内涵

平顶山学院深深地认识到,要办一流的大学必须走出去,必须以开放的胸襟,与知名的大学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5年来,平顶山学院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广泛开展校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办学视野,丰富了办学内涵,壮大了办学实力,树立了开放办学的良好形象,也为平顶山市对外交往架起了一座桥梁。

目前,平顶山学院与英国达德利工学院HND(英国国家高等学历文凭)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招生1000余人。从2008年起,学校开办“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先后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曼斯菲尔德大学、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美国塞勒姆州立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希洛分校、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国际汉语推广项目,先后选派3名教师赴美国、泰国进行汉语教学。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的逐步放开,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2009年起,平顶山学院先后与台湾中原大学、元智大学、宜兰大学和南华大学4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2010年5月,平顶山学院16名师生组成访问团,到台湾南华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访问,并与南华大学结为姊妹学校。双方还共同签署了《平顶山学院与南华大学校际学术交流协议书》、《平顶山学院与南华大学合作办学协议书细则》,就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研究生培养教育等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践行使命 奔向未来

5年,转瞬而过,一所标准化的平顶山学院靓丽矗立,正成为这所城市的“精神圣地”。平顶山学院新校区图书馆、艺术楼、科技楼、实验楼、标准塑胶运动场等一批现代化教学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教学科研区、体育活动区、学生和教师生活区。漫步在花园般的平顶山学院校园,浓厚的学术文化气息扑鼻而来。这里的党组织坚强有力,朝气蓬勃;这里的教师安居乐业,心向学术,精于教研;这里的学生向学精进,志在成才。平顶山学院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平顶山学院没有为已经取得的办学业绩而满足、陶醉。在采访中,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许青云、院长文祯中均表示,新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未来10年高校发展绘就了新蓝图,赋予了新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平顶山学院要坚定“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更加深入地把自己融合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努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俗说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在其中,随天地而生长,一日而九变。平顶山学院,正如这仰望星空、足踏大地的盘古,得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春风,茁壮成长。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就是平顶山学院!

神于天,圣于地——美好的未来属于平顶山学院!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