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预留)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11-08-28 发布单位:szb  新闻作者:无 点击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学分:2.0

学时:32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卷面成绩×60%+平时成绩×40%

授课对象:全院本科学生

使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三、教学目的: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的信念,以致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1、本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注意加强课程的理论性;

2、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3、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播放音像资料。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结合。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840—1919年的中国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了解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

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思考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了解当时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与富强。

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认识无论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必须另寻出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洋务运动

一、洋务新政的兴办

二、洋务新政的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思想启蒙及其意义

三、戊戌维新运动夭折的教训。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以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难点: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

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二、旧民主义革命的终结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概述1919-1949年的历史体系,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并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让学生较清楚的了解这30年的历史进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

教学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2、外国在华资本的垄断地位

3、官僚资本的膨胀与民族资本的困境

4、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19—1949年的中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北洋军法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尤其是认识到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思考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土地革命战争及延安整风,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中国新道路的开辟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寻求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理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延安整风及其历史意义

思考题: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讲述,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及伟大意义,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战争;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

三、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四、国共合作,共赴困难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重点难点:分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执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主张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考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建国的以后的历史讲述,让学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胜利与挫折,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名言,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9—2011年的中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确立过程让学生了解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对当时的内外形势进行正确的估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正确说明社会主义改造。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新民民主义社会的性质;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建国后一段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讲述,让学生能正解的评价这段历史,正确估量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挫折和失败违约客观的、科学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建树;

分析理解“大跃进”和“文化达革命”的深刻教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经济、科教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

三、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原则

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历史进行讲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探索,对新时期的巨大成就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正确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结束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其他

合计

1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

3

3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2

4

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3

5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2

2

6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

2

5

7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2

8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

3

9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3

3

10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1

1

11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2

3

1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3

13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2

4

合计

30

6

36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