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预留)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答疑

发布日期:2011-09-02 发布单位:szb  新闻作者:无 点击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答疑(部分)

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战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开始受到破坏,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失去经济上自立的地位。中国的经济逐步成为半封建的经济。第三,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毛泽东同志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第四,战前,中国社会主要的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战后,,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即诞生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新的阶级。第五,战后近代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由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使中国在实质上丧失了从前完整的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着独立国的形式。

第二、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的优势。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四、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这是最突出的社会特点之一。

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

3、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

从1840年—1919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多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这些侵略战争主要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通过这场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变,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为扩大侵华权益,英法联合侵华,攻占了北京,进行野蛮的洗劫。清政府被迫再次大肆出卖国家权益,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胜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为实现其"侵韩征华"的狂妄计划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是多个西方列强共同参与的侵华战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瓜分中国,帝国主义国家勾结起来,共同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

4、近代列强向中国勒索多少赔款?对中国有何危害?

近代中国偿付的战争赔款总值究竟有多少?说法有七、八种之多。其中,数值最高者为银19.53亿两,最低者为10余亿两,被史学界广泛采用者为近13亿两。

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勒索的赔款主要有: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含《广州和约》规定的赎城费600万银元,英国商馆损失费62372银元;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关平银1600万两,含中英《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军军费银600万两、商亏银200万两。中法《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法军军费银700万两、商亏及抚恤费银100万两。

(3)1874年琉球事件赔款库平银50万两,含中日《北京专条》中规定的日本修道筑房费40万两、抚恤费10万两。

(4)1876年马嘉理事件赔款关平银20万两,含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欠、抚恤费。

(5)1881年伊犁事件赔款900万银卢布,含中俄《改订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亏、抚恤费。

(6)1895年甲午战争赔款库平银23150万两,含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军费2亿两、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辽南条约》中规定的赎辽费3000万两。

(7)1901年庚子赔款,含《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的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4.5亿两;地方赔款16886708两。

(8)1906年拉萨事件赔款,含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规定的250万银卢比。

以上八大笔加起来总数约为近13亿两。

1840年以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大量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偿付大量战争赔款,这些赔款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巨额战争赔款导致中国的财政危机日趋加重,民生更加困苦。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利用索取赔款的担保——海关税、常关税、盐税等,截留中国财源,控制中国财政,左右中国政局。

巨额战争赔款,成为紧紧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经济枷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深重的灾难,它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经济,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收支,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5、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60~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第一,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指导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思想,这是当时思想领域的一大变革。

第二,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军工企业和现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

第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打破了中国市场上外国商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也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逐渐产生和成长起来。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也为向近代社会迈进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也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外交关系新的转折期,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1861年1月20日,清政府正式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成立,意味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这是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化、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的明智之举,后来又在总理衙门之外另设南、北洋通商大臣。这项改革是我国近代外交领域划时代的变革,对于开展近代化事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建立外交机构的同时,清政府派遣了第一批驻外使节,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使中国近代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第六,洋务运动为中国组建和培植了新式陆军和海军,是近代中国筹建国防的开始,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第七,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创办新式教育的开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

毫无疑问,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6为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首次历史性变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把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推进了一步,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摧毁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帝制,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迈出的重要步伐,这是辛亥革命的最伟大成果。

第二,在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第三,在思想上,辛亥革命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是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

第四,辛亥革命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革除了某些封建社会的风俗恶习,从而对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五,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六,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7、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是经过长期、反复的比较、探求,才选择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二,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往民间去”的口号,积极地与工人群众运动相结合。第三,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注:若需论述则要史论结合,加以深入阐述.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立法情况怎样?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我们讲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所实行的土地政策状况:第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第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第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9、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1)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对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坚决的代表者和捍卫者。(5)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这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热情,坚持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和支援抗战前线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0、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既定国策。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是这种既定国策的实施。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势力的斗争,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的一场“决死的斗争”。第二,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实行的残暴的殖民统治,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无比深重的灾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捍卫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并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后,面对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抵抗,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甘屈服、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11、国民党政府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很快陷入全民包围中,而走向失败?

答:(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已严重丧失人心。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向人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边界线上。(3)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对外与美国签订一系列出卖主权的条约,丧权辱国。(4)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力量的增长:人民解放军力量的增强;土改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对民主党派的迫害使得民主党派加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总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说明:该问题主要考察国民党自身(内因)的政治经济危机,也可从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的人民的力量(外因)的方面做进一步思考。

12、如何理解两个中国的命运

答:(1)近代中国逐步形成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三种政治力量,它们分别提出三种建国方案: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独裁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建国方案;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民共和国方案。(2)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虽然是进步的,却不具有现实性,中国人民现实的选择只是另外两个,其前途,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军事独裁统治的建国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人民用行动否定了主张这种国家前途的国民党政权;而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路线却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

13、分析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1949年12月解放中国西南地区,蒋介石乘飞机仓皇逃往台湾,这标志着国民党及其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彻底失败。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弊病,又是当时外部环境使然。总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国民党及其政权自身来看,不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国民党的败退都有其必然性。

从政治方面,国民党蒋介石实行一党专制独裁,权力高度集中,自身腐败,丧失了统治的合法性;再加上其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又忽视民众,因此并未实现对全国的控制,所以统治基础不牢固。

从经济方面看,国民党政权下,由于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势力的挤压,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微弱的,是不充分的。而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不惜动用国库中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作为军费支出,巨大的军费开支,导致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只得靠发行钞票弥补,这势必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在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和外国资本的挤压下,中国的民族资本山穷水尽,濒临破产;在农村,国民党顽固地维护封建土地制度,拒绝进行土地改革,导致财政经济全面崩溃。国统区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使国民党众叛亲离。而财政经济上的危机又加剧了国民党军事政治的危机,从而导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从军事方面而言,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违背民意挑起内战,人心失尽,失去人心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战略战术上的失误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速战速决、全面进攻,是其战略上的一大失误。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初,由于过份自信和盲目轻敌,采用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在半年之内“统一”全中国。因此,蒋介石制定了过于庞大的战略目标,采取全面进攻的战略方针,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以全力向各个解放区进攻。但在实际上,由于战线过长,致使兵力过于分散,虽占领了某些城市地区,却使其机动兵力越来越少,造成处处设防、处处薄弱,屡遭中国共产党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逐渐由主动进攻陷入全面被动。全面进攻进行了8个月,其速战速决的战略终不能实现,反遭全面失败。在军事动员与训练方面,国民党没有最大限度地进行战争动员,军事训练废弛,各兵种未能有力配合协同作战。国民党的腐败反映在军事上,造成军队纪律败坏,指挥混乱,士兵士气普遍低落,致使作战能力低下。 在军民关系上,由于国民党军队无组织无纪律致使军民关系紧张,民众对国民党军队反感厌恶,军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帮助。军事上节节败退,是其败退大陆的直接原因。

其次,多种外部因素也不利于国民党的统治,这些又加速了国民党败退的脚步。

从整个国际环境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战争的创伤,和平与民主成为世界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走上了和平民主发展的道路。战后的中国也受这股潮流的影响,国内各政治派别普遍要求将中国建成一个和平、民主、独立的国家,以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饱经战乱的民众,也迫切要求和平,厌恶战争。但是,国民党蒋介石却一意孤行,继续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发动内战,逆历史潮流而动,其丧失民心是必然的,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外国势力的干预,特别是美国和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对国民党有不利的地方。美国对华政策存有负面影响。美国在战争初期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并未直接参战,后期又放弃对蒋介石的支持,扶植地方实力派,造成国民党中央地方军令不统一。苏联红军进入东北,遏制了国民党对东北的接收,而中共却在苏联的帮助下,实现了在东北的发展。在内战中,国民党的失利就是从东北开始的。

国民党的对手中国共产党又是一个强大的势力。中共路线、方针与政策的正确,这无疑加速了国民党统治大陆的迅速败亡。

从长远的因素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国民党败退的一个外在因素。因为战争,使得中华民国国家经济遭到全面破坏,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国力被掏空,国民政府也在这场战争中透支了自己的力量。战争耗尽了国民政府的精力与财力,使之付出了超负荷的代价。抗战又使得战时经济出现了高权力和高集中现象;不仅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准急剧下降,而且使得一部分不法官僚始有可乘之机。抗战是国民党败退的一个外在诱因。

总之,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和自身的腐败等导致其丧失民心;经济上措施不利导致其经济全面崩溃;军事上战略战术失败导致其节节败退。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国民党政权走向灭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14、为何建国后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从世界历史上看,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第二,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看,第一种选择即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15、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主流和主线究竟是什么?

胡锦涛在2006年6月30日庆祝建党85周年暨总结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的讲话中,把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程概括为三件大事。其中第二件和第三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人化开辟了广阔了前景。”这就明确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