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听瓷观花”——梅国建鲁山花瓷作品特展在上海中心大厦举行

发布日期:2020-01-16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作者:陈留彪 点击量:

 1月15日,由平顶山学院、上海宝库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梅氏永兴堂陶瓷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听瓷观花”——梅国建鲁山花瓷作品特展开幕式暨大师讲堂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市地标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举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汉光瓷创始人李遊宇,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小龙,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黄伟国,中国建筑陶瓷协会原副会长、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执行副主席夏高生,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上海天物馆馆长钱伟鹏,上海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平顶山学院校长苏晓红、党委副书记田建伟、副校长李波等莅临现场参加活动,现场活动由宝库匠心馆馆长叶柏风主持。上海市民,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游客,我校陶瓷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活动。

活动现场 (摄影/陈留彪)

 活动现场首先进行了鲁山花瓷代表器物——细腰鼓合奏表演。我校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将腰鼓与古筝、长笛、现代打击乐器相互配合进行演奏,腰鼓音域丰富,时而清脆、时而浑厚、时而悠长,美妙的音律让在场观众仿佛穿越千年,目睹了大唐盛世的繁荣与辉煌。

细腰鼓合奏表演(摄影/陈留彪)

表演现场(摄影/陈留彪)

 表演结束后,梅国建作了一场题为“听瓷观花:鲁山花瓷的前世今生”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鲁山花瓷的文化研究、材料科学、技艺传承等内容。他指出,鲁山花瓷的黑、白色显示着神秘,静谧,体现了人类审美的色调;花瓷斑釉质感及丝雨般流纹等特征,为陶瓷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鲁山花瓷的创作要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在材质、器形、釉料、配方、施釉及烧制方法上进一步创新,以适应现代审美及市场需求。

梅国建作学术报告(摄影/陈留彪)

 接下来进行了圆桌对话。梅国建、孙新民、李遊宇、陈小龙、黄伟国作为嘉宾共同参加了活动,宝库匠心馆馆长叶柏风主持活动。嘉宾们围绕鲁山花瓷的鉴赏方法、陶瓷艺术的设计创新以及在时代环境下的品牌化发展、陶瓷艺术的领域细分与产业化发展、陶瓷艺术如何融入公共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对话和探讨,并回答了游客、市民们的提问。

举行圆桌对话(摄影/陈留彪)

专家们回答游客、市民们的提问(摄影/陈留彪)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专家与市民、游客们一起参观了展览。展览展品丰富,囊括了唐代鲁山花瓷标本、残片、胎料、釉料、坩埚制釉标本以及梅国建大师及其团队创作的复仿制鲁山花瓷作品、鲁山花瓷现代创新作品以及从微观视角延展而出的“水晶釉画”作品等70余件。这些新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唐代瓷器包容大气的艺术特色,并在形态上注入现代审美理念;在装饰上则加入了双层拉坯、镂空、跳刀等元素;甚至在传统器物造型外,还出现了现代生活实用器型,也让千年前的唐代宫廷御用瓷,有机会进入寻常百姓家。参观现场,参观者还可以通过亲自敲击唐玄宗曾赞誉的“鲁山花瓷细腰鼓”,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体验鲁山花瓷的恒久艺术魅力。

梅国建介绍展品(摄影/陈留彪)

市民、游客们参观展览(摄影/陈留彪)

市民、游客们参观展览(摄影/陈留彪)

 此次“听瓷观花”——梅国建鲁山花瓷作品特展为期15天,地点在上海中心大厦38F宝库匠心馆。展览将为上海市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春节期间增添一道文化大餐。

 参观活动结束后,与会专家共同参加了梅国建鲁山花瓷学术研讨会。

举行梅国建鲁山花瓷学术研讨会(摄影/陈留彪)

 鲁山花瓷于唐初河南鲁山县段店创烧,兴于唐中,是一种以黑地白蓝斑为代表釉色的瓷种。“鲁山花瓷”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南卓《羯鼓录》的记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鼓事时曾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可见鲁山花瓷中的花鼓,在唐代已为君臣所追捧。鲁山花瓷又被称为“唐钧”、“黑钧”、“花釉瓷”等,是我国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鲁山花瓷的产生打破了唐代黑、白、青的单色釉格局,对钧瓷等乳光釉类瓷的形成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其成熟运用分相釉烧制技术奠定了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2011年,由梅国建大师主持的“唐代花釉瓷复仿制作技术研究”项目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成果鉴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耿宝昌等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制作技术,继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填补了目前我国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