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新疆新瓷”研究成果鉴定会与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5-06-29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作者:陶瓷学院 点击量:

6月29日,由我校与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共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河南援疆巴里坤指挥部平顶山工作队联合举办的“新疆新瓷”研究成果鉴定会与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平顶山开元名庭酒店会议室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政府领导、高校学者、科研专家等多方力量,围绕“新疆新瓷”从研发成果到产业落地展开深度探讨,为新疆陶瓷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座谈会现场(摄影/王卓菲

鉴定会由巴里坤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建德主持。校长郭秋平、巴里坤县委副书记、河南援疆巴里坤指挥部指挥长马向辉先后致辞,对项目成果予以高度肯定。

朱建徳主持座谈会(摄影/王卓菲)

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详细介绍了“新疆新瓷”研发情况。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宁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委员、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杨帆,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远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静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国际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顾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高级顾问夏高生,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阎飞博士,新疆艺术学院特聘专家,新疆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赵国洁等业内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对科研成果进行权威论证。

郭秋平致辞(摄影/王卓菲)

郭秋平在致辞中指出,平顶山学院梅国建团队成功研发“新疆新瓷”,实现了从陶到瓷的重大跨越。团队将60吨新疆本土矿料运至实验室,历经近百次成分分析与检测,精准确定胎料和釉料配方,调配出一系列极具新疆风情的釉色,从大漠戈壁的雄浑,到天山草原的清透,每一种釉色都承载着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平顶山学院30多位专业教师与100多位毕业生深度参与创作,精心打造出百余套“新疆新瓷”作品,实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完美融合。他表示,“新疆新瓷”是新疆矿脉与中原匠心的结晶,是边疆资源与内地技术的深度融合,更是豫疆情谊的有力体现,平顶山学院后续将全力推动其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马向辉致辞(摄影/王卓菲)

马向辉在发言中介绍,巴里坤县依托河南文化和平顶山陶瓷产业优势,提出“中原陶瓷重走新时代丝绸之路”的创新思路。“新疆新瓷”作为平顶山市与巴里坤县合作的成果,以中原技艺为根基、新疆矿彩为灵魂,融合中华文明与新疆地域文化,结束了新疆无本土高温瓷器的历史,为特色文化产业开辟了全新路径。未来,两地将加强陶瓷文化交流,推进陶瓷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开发研学基地,进一步挖掘陶瓷产业潜力。

梅国建介绍项目研发情况(摄影/王卓菲)

梅国建详细介绍了“新疆新瓷”项目的研发背景和研究成果,该项目旨在深化中原与新疆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研究成果涵盖日用瓷、艺术瓷、建筑陶瓷等多个品类。

孙新民主持鉴定会(摄影/王卓菲)

在专家提问与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检测报告采样标准、原料产地、窑炉燃料及结构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一致认为:项目技术资料完整,主要指标达标。核心创新在于利用新疆本土原料,结合中原工艺及三元相图技术,突破原料局限,首次在新疆成功烧制瓷器(日用、艺术、建筑瓷),填补空白。研发定型产品涵盖8种特色高温釉色(如海宝蓝、葡萄绿、火山红等)和2种胎料,烧成温度1250℃-1320℃。产品符合国家政策,性价比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化后将带动新疆陶瓷产业,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建议尽快推广应用并产业化。此次鉴定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新疆陶瓷产业迈向新台阶,为新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中原与新疆的文化经济交流搭建了新桥梁。

宁岗主持座谈会(摄影/王卓菲)

当天下午,专家们还参加了新疆新瓷产业发展座谈会,座谈会由宁钢主持。

专家在座谈会上热烈讨论(摄影/王卓菲)

与会专家围绕产业落地各抒己见。会议形成“鉴定-研讨-规划”全链条推进机制,为“新疆新瓷”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座谈会上经过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达成共识,即“新疆新瓷”发展应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市场为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托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陶瓷产业体系。未来,“新疆新瓷”不仅要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更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将产品与文化推向世界,重现丝绸之路的文化辉煌。

此次鉴定会与座谈会的召开,为“新疆新瓷”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凝聚共识。在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下,“新疆新瓷”有望成为新疆文化产业新名片,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