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隆重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发布日期:2025-09-08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作者:党委宣传部 点击量:

9月8日上午,伴着绵绵秋雨,我校首届硕士研究生即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中心会议室举行。校领导华小鹏、郭秋平、侯延民、许建辉、李波、郑东丽、史永昌,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具有招生资格的研究生导师和全体2025级研究生参加典礼。副校长于长立主持会议。

典礼现场(摄影/陈鹏)

奏唱国歌(摄影/陈鹏)

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校长郭秋平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新入学的73名研究生致欢迎辞。他指出,建校66年来,学校创造了每隔二十年办学层次就会跃升上一个新台阶的“二十年现象”,在河南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实现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再次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擘画了“三步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并成功获批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正值全校上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面开启“更大”“申博”新征程之际,作为学校招录的第一届研究生来到了平顶山学院,同步开启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郭秋平寄语2025级研究生(摄影/陈鹏)

郭秋平在讲话中以师长身份,以“研究”为题,与大家探究“什么是研究?怎么做研究?”寄语2025级研究生。

关于什么是研究,郭秋平指出,“研”者,磨也。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研”字揭示了一种做事做学问的至诚心态及对精深结果的极致追求。“研”字启示我们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与坚守,还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与沉淀。“究”者,穷尽也。即:一个洞穴要找很多个出口。“究”字告诉我们做事做学问要追根究底、创新思路和方法,既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视野与格局,还要有“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多元与智慧。“研”“究”二字合在一起,便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以“研”的专注实现深度、精度上的突破,以“究”的探索实现思路、方法上的创新。

典礼现场(摄影/陈鹏)

关于怎么做研究,郭秋平用“五首诗”与同学们分享怎么做研究的体悟与感受。第一首是明代唐伯虎的《登山》: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有积累”。做研究,先要有“一上一上又一上”的积累。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积累,才能最终“一上上到高山上”,收获“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的视野与胸襟。积累的关键在于涵养“四识”:一要有知识。知识就是知道的认识,包括经验和智慧,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对知识的学习;二要有学识。学识是学术层面的知识和达到的水平。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影响思想,思想决定格局。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逻辑性,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三要有见识。见识是接触事物过程中增长的阅历,就是看见的学识。见识能开阔视野,拓展胸襟,使格局更大、肩膀更宽,帮我们走正确的路,并行稳致远;四要有胆识。胆识是胆量和见识,就是敢实践的见识。同学们要大胆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思维的局限,把看法变成想法,把想法变成办法,用办法变成实践实际,努力做到“四识”兼备,为最终实现“四海五湖皆一望”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首是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掌握方式方法”。做研究,首先要会“质疑”,有批判精神,能发现问题。“疑是地上霜”的“疑”就是研究的起点,要学会在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别轻信“向来如此”,多问“为什么这样”;别满足“表面答案”,多探求“背后逻辑”。其次,要能找到研究方法。“举头望明月”是追求问题的本源,如查文献、找数据、做实验,探究“这道光”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是这样,“望明月”让我们看清了事物的客观本质;“低头思故乡”是锚定自身,思考“我有什么基础”“我还缺少什么”“我能从哪儿切入”,“思故乡”赋予研究独特的主观价值和个人视角。这一“疑”、一“举头”、一“低头”,最终实现了从“疑问”到“探究”再到“省察”的飞跃。

第三首是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跳出问题看问题”。做研究往往始于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带来不同的认知。视角的选择很重要,在山中看和在山顶看,看到的风景大相径庭。要警惕“身在此山中”的局限,避免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陷入以偏概全、用局部替代全局的误区。有了全局观,才能使我们在特定的研究视角下,既能够“钻进去”深入探究,还能够“跳出来”看看研究方向有没有偏离?是否处在前沿?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既抓得住“细节的针”,又拎得清“整体的线”。

典礼现场(摄影/陈鹏)

第四首诗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做研究就要耐得住“寒江独钓”的寂寞。学术探索往往是一条孤独而清冷的路,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般的沉寂心境,没有“孤舟蓑笠翁”般甘于寂寞、独立思考、坚韧执着、艰辛探索的精神,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第五首是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顺应规律、与时代相契合”。做研究同样需要顺应规律、与时代同频共振。所有研究问题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要紧扣学科前沿、贴近现实需求、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正是顺应了寒暖交替、自然更迭、生命萌发的内在趋势。而在“新雷”光顾之前,我们要“安排著”属于我们自己的“千红万紫”,这包括扎实的知识储备、清晰的逻辑思维、严谨的研究方法、流畅的表达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在新雷响起时顺势而出,绽放出属于我们的色彩斑斓。

郭秋平最后强调,同学们生逢其时,成长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好时代;同学们恰逢其势,求学于平顶山学院开启“三步走”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的最好时候。希望同学们在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候,成就最好的自己,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研究”实践,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们国家早日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导师和学生代表发言(摄影/陈鹏)

导师代表软件学院杨雨博士和研究生新生代表教师教育学院程梦婷同学作了发言。

华小鹏为新生代表授予学校徽志(摄影/陈鹏)

校领导为新生佩戴学校徽志(摄影/陈鹏)

党委书记华小鹏为新生代表授予学校徽志。校领导为新生代表佩戴学校徽志。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