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15周年,9月30日,“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暨豫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河南援疆)主题展览在郑州河南省美术馆拉开帷幕。以我校陶瓷学院梅国建院长为核心的团队,利用从新疆挑选的制瓷原料研发的“新疆新瓷”部分作品参加本次展览。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郝常伟考察“新疆新瓷”展台(摄影/王卓菲)
梅国建教授向记者介绍“新瓷”产品(摄影/王卓菲)
据悉,本次“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主题展,由梅国建教授师生团队研发制作的“新疆新瓷”各类瓷种精品代表作参加展览,其中包含日用瓷、艺术瓷和建筑瓷三大类型中的精品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均在今年6月29日,在政府领导、高校学者、科研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参与下,完成了研究成果鉴定。在河南省美术馆展览现场,梅国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新疆新瓷”技术开发历程与陶瓷产品设计相关项目及研发成果。
一、“新瓷”概念的缘起
梅国建谈起“新疆新瓷”的命题概念时指出,早在2023年12月,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马向辉书记带领考察团到我校陶瓷学院就新疆矿物资源开发、中原制瓷技艺及文化交融等内容开展深度交流,初步确认了与我校陶瓷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在座谈交流中,梅国建教授首次提出以“新瓷”命名新疆陶瓷的概念。该合作项目旨在依托新疆丰富的矿产资源,结合中原先进制瓷技艺,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新疆瓷器,填补新疆不产瓷器的历史空白,推动文化润疆与产业升级。
陶瓷学院与巴里坤县考察团举行校地合作座谈交流
交流会之后,我校院迅速响应,围绕瓷器的种类、矿物的组成与特性、团队协作及产品落地等内容开展研讨会,联合尧山实验室、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鲁山花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开展初期研究工作。由陶瓷学院牵头,梅国建教授领衔,分别建立了技术分析组、工艺加工组、成型与装饰组及烧成组等四个团队,团队汇聚材料学、艺术学等领域博士10余人。
2024年3月,我校陶瓷学院与巴里坤县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标志着“新瓷”研发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项目以“填补新疆不产瓷空白、深化文化交融”为目标,通过“原料本土化—工艺创新化—产品特色化”路径,构建新时代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新标杆。
二、“新瓷”研发的探索
梅国建教授在讲到“新疆新瓷”研发的历程时强调,任何一件具有开创性科研成果的得出,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沉下心的态度和大量田野调查、实验室的磨砺,以及团队的团结协作,“新瓷”的研发进度不会这么顺利。
巴里坤县考察团第一次来我校时,带来了6种新疆制瓷原料。这批原料类型主要包括瓷石类原料、黏土类原料及富铁黏土,梅国建团队对这批原料的化学组成、收缩、烧失、熔融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设计了釉料配方,试烧特色瓷器样品,烧制出铁红釉、青黄釉、褐釉、哑光黑等几种釉色,取得了对新疆制瓷原料的初步认识。随后,通过物流又陆续从新疆运输原料13类,其中包含有石英、易熔黏土、富钙黏土、富铁黏土、葡萄枝灰及赭石类制瓷材料。梅国建团队分别对这些原料的化学组成、熔融特性进行分析,破碎原料,根据三元相图组成点设计釉料组成。根据组成球磨配方,测试釉浆的比重与流动性,形成5种基础釉配方,确定了“新疆新瓷”原料的分析方法和基础研发工作。
梅国建在新疆采集陶瓷原料
团队成员在新疆找寻原料
2024年5月,梅国建教授带领团队用初步烧制的4类新疆制瓷材料制成的瓷器,应邀参加巴里坤县举办的“新时代、新丝路、新瓷意-中原陶瓷重走新时代丝绸之路座谈会”,在会上他发表了对新疆矿物原料烧制瓷器的思路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的研究报告,“新疆新瓷”开始逐步走入社会视野。座谈会后,梅国建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四次赴哈密市巴里坤县周边进行原料采集调研,在巴里坤政府的帮助下,从吉朗德煤矿(夹层泥料)、三塘湖矿区、金矿尾料(发泡料)、罗布泊周边等处开展采集工作,此次共采集原料20余种,共10余吨,通过物流运输。经化验分析,原料多数为黏土类,以不同程度的含铁量分为红、黄、灰等颜色,可单独/搭配作为釉料使用,贫铁原料可作为胎料使用(对白度要求不高)。另有一类自发泡类原料,在1250℃煅烧后能够自行发泡,可用于制备保温材料、吸附材料及过滤材料。根据采集到的原料的性质,在丰富釉料类型的同时,对胎料开展加工,通过实验,选出3种适应性良好的胎料,分别呈黄色、灰白色、香灰色。
团队产品设计组深入新疆多地开展文化调研
此次在巴里坤采集到的原料,在随后釉料种类的研发中,新增了乳白釉、天蓝釉、宝石蓝釉、绿釉、灰蓝釉等品类。完成了“新疆新瓷”研发的阶段性目标,包含原料实验数据和应用研究报告、陶瓷样品试烧30件/片,中原陶瓷样品100件。拓展了“新疆新瓷”的原料,也丰富了“新瓷”的瓷种。
三、“新瓷”研发的提速
在“新瓷”的实验研发过程中,采集的原料种类中缺少了长石类与方解石类原料。为制备出原料全本土化的新瓷产品,梅国建院长协调技术组成员及产品设计组成员再次赴新疆开展原料筛寻及文化与产品类型的调研。2024年8月中旬,技术组成员在巴里坤县政府相关人员带领下,前往哈密南湖乡、东天山乡、西天山乡、巴里坤周边及吉朗德煤矿等处开展原料筛寻。此次共采集12类原料,其中包含黏土类(贫铁、富铁)、方解石类及长石-石英岩类,解决了釉料中主要助熔剂添加的问题。本次新增基础透明釉、火山红釉、青蓝釉等类型。团队产品设计组则奔赴新疆各级博物馆、企业、生活区等区域开展文化调研,为后期产品设计提供素材。
部分教师作品
部分学生作品
经过前期大量工作的积累,科研终于开出了“小花”。2024年9月,我校召开师生“新疆新瓷”设计与研发动员会,共计170余名师生参与“新疆新瓷”的设计、创作活动。同时,梅国建团队还对前期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统计,筛选出几种能大规模制作的新疆产矿料,并与巴里坤县政府沟通,通过物流运输60吨矿料至平顶山学院。至此,基本完成了“新疆新瓷”全本土化原料构建与作品设计动员。
团队工艺加工组成员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矿物处理工作,包括破碎、球磨、练泥等工序。成型与装饰组开展产品的初步造型设计与装饰。烧制组开展素烧、釉烧及特殊釉种的烧成制度优化。团队师生根据新疆特色元素、文化及釉色种类开展产品设计,设计草图、三视图并建模,手工或注浆成型,不断优化作品细节,完成工艺标准化与产品设计路径。
四、“新瓷”研发的成果
梅国建团队经过大量的工作积累,对“新瓷”釉料的呈色开展气氛影响实验,探究不同釉色的组成及氧化气氛与还原气氛对釉色的影响,丰富釉色的可设计性。多次邀请行业专家对师生创作的作品开展指导和评审工作,不断优化作品内涵,最终决定选出141位师生创作的165套1114件优秀作品进行展览。
作品主要分为日用瓷(餐具、茶具、奶品类及果品器具)、艺术瓷(自然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瓷等类型。基础釉色有白釉、绿釉、蓝釉、黄釉、红釉。烧成的瓷器有雪莲釉、葡萄绿釉、宝石蓝釉、天蓝釉、火山红釉、铜绿釉及泥石灰釉。烧成温度为1250℃~1300℃,烧成气氛为氧化焰、还原焰。烧成燃料为液化气及电。
2025年6月,梅国建教授再次赴巴里坤,参加“新瓷”研发总结会,对现阶段成果进行汇报。2025年6月29日—7月2日,我校与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共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河南援疆巴里坤指挥部,在平顶山开元名庭酒店举办新疆“新瓷”鉴定会,邀请孙新民、杨帆、宁钢等9位国内权威专家对新瓷进行技术鉴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技术资料完整,主要指标达标。
2025年6月29日“新疆新瓷”成果鉴定会(摄影/王卓菲)
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向平调研“新疆新瓷”研究成果作品展(摄影/王卓菲)
2025年6月30日,“新时代 新丝路 新瓷语”新疆新瓷研究成果作品展览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幕。以梅国建教授为核心的团队研发的新疆新瓷成果正式向公众亮相,标志着平顶山市与巴里坤县在陶瓷产业发展道路上树起了一座崭新的里程碑,也为新疆陶瓷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梅国建教授表示,“新疆新瓷”项目立足新疆本土资源禀赋,深度融合中原制瓷工艺,以“挖掘地域文化基因、培育特色陶瓷品类”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新疆文化标识的陶瓷新品种。项目通过“资源-技术-文化”深度融合,交出了较为圆满的答卷,改变了新疆没有本土瓷器的历史,为边疆地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深化研发,推动“新疆新瓷”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升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疆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平顶山学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