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4日,首届机器视觉助力智能系统创新发展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巴基斯坦、古巴等六个国家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图计算及其应用领域的1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会议现场(摄影/陈鹏)
会议开幕式在湖滨校区中心会议室举行。校长郭秋平,西班牙马拉加大学代表亚历杭德罗·罗德里格斯·戈麦斯教授,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张建宏,我校科研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马拉加工程学院等部门负责同志及400余名师生代表和河南省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成员参加开幕式,副校长米立伟主持仪式。

校长郭秋平致辞(摄影/陈鹏)
郭秋平代表学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三步走”战略。他指出,学校坚持在地方、为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的发展理念,在深化产教融合、产研协同、校企合作中,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平顶山学院与西班牙马拉加大学携手共建的“河南省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致力于融合国际前沿学术智慧,紧密结合中国在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产业需求,努力让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实现“看得更清”“懂得更多”“判得更准”,为现代工业装上真正的“智慧之眼”。本次会议主题紧扣科技前沿与产业需求,直面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从理论突破走向产业落地的关键挑战,具有显著的前瞻意义与实践价值。期待以此会议为契机,在深入的交流研讨中广纳真知、启迪思维,共同破解前沿难题;在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中,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中,让先进算法与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为智能系统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他最后表示,坚信通过各位的远见卓识与精诚合作,必将为推动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也必将为平顶山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宝贵的机遇。

亚历杭德罗・罗德里格斯・戈麦斯教授致辞(摄影/陈鹏)
亚历杭德罗・罗德里格斯・戈麦斯教授代表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对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两校虽远隔重洋,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技术创新的热忱早已紧密相连;依托共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双方科研团队持续开展学术交流与协同攻关,共同致力于推动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领域的融合发展。他高度赞赏我校开放办学与产教融合的务实精神,肯定马拉加工程学院作为中外教育资源共享典范、尧山实验室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价值,并表示马拉加大学愿进一步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在重大课题攻关、师生互访等方面深化协作,让思想的火花跨越山海,让创新的种子在两地茁壮成长、共结硕果。

张建宏讲话(摄影/陈鹏)
张建宏代表平顶山市科技局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市科技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高校的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持续加大对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他希望平顶山学院以此会议为契机,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推动平顶山市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助力平顶山市早日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博士生导师侯妙乐以《数字文化遗产时空智能与虚拟修复》为题,分享文物三维模型自动化复原技术路径;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周凡钦副教授在题为《分布式人工智能赋能边缘无线接入》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嵌入AI智能体的新型网络架构,并最终落地于智能电网等垂直场景的完整理论-技术-应用体系;西班牙马拉加大学伊格纳西奥・罗德里格教授围绕《基于信号处理与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发展性阅读障碍计算诊断》,阐述多模态神经信号融合诊断模型构建思路;我校杨雨教授和刘保菊博士分别围绕《处理结构约束的智能枚举:直径受限子树计数新方法》和《重型机械制造中的机器视觉应用》,介绍算法优化至O(dn²)时间复杂度的新成果和应用于小目标检测任务机器视觉算法的新方法;其余专家分别就6G边缘通信、网络物体定位、工业安全视觉检测等前沿课题作高水平报告。专家们聚焦机器视觉在工业、医疗、文化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瓶颈,针对算法落地成本、小目标检测精度等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参会领导合影留念(摄影/陈鹏)
本次会议作为我校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实践,不仅搭建起机器视觉领域跨国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桥梁,显著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更为河南省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指明方向。下一步,我校将以会议为纽带,深化与中外科研机构长效合作:一方面推动机器视觉技术向电力装备缺陷检测、工业安全智能监控等产业需求转化,助力地方智能装备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另一方面将前沿成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夯实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育基础,以学科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以技术创新服务区域现代化实践,为河南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