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平顶山学院,置身于平顶山学院这方道德的沃土,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浓厚的科学知识气息,还有催人向善向上的道德氛围。而这一切,正得益于学院富于时代精神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培植沃土,构筑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
道德的沃土需要培植。
2005年,平顶山学院由单一的师范专科转型升格为综合性地方大学。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平顶山学院不失时机地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未雨绸缪,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谋篇布局,全力构筑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
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许青云、院长文祯中双组长制,分管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教学院(系)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培养和选拔、思想政治工作“十一五”规划,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根据工作实际,全校设置了24个基层党总支(直属党总支部),46个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全体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坚持标准和程序发展党员,目前教师党员达到527人、学生党员1636人,在校学生的党员比例达到11%。
学校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媒体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用于党员干部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及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进修,用于在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文化建设方面业绩突出者的表彰奖励,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校把制度建设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健康开展的关键一环。5年来,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中共平顶山学院委员会关于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分解意见》、《中共平顶山学院委员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平顶山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规定》、《平顶山学院师德公约》、《平顶山学院文明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力地提升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学校特别重视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开辟建设,先后建起和完善了校报、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逐步构建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多维校园媒体格局。“平顶山学院主页”、 “党建网”、“厚德网”和各部门网站成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家园;利用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兴平台构建的QQ群、飞信群、博客,更成为师生最乐意接受的时新平台和活动空间。大学生通讯社、大学生记者团等学生宣传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紧紧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关注教师,关注学生,加大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播洒雨露,为学校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雨露滋润禾苗壮。
转型升格后的平顶山学院没有抛却学校在数十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而是自觉地把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进行融汇聚合,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主题教育活动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讲正气、树新风”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奋力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结合“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积极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做到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加油助力。
学校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全省建立了15个大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形势政策课和各专业课的教学,更加注重现代科学精神的培养,既突出专业主体,又不偏废人文素质的蓄积。
学校把文明创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努力营造“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校级文明单位、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发校属各单位和全体师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引领大学生文化时尚的新平台。“舞动青春”健美操、街舞、交谊舞大赛、“青春旋律”校园青年歌手大赛、书法摄影篆刻绘画工艺大赛、平面设计大赛、播音主持大赛、校园歌咏比赛、动漫设计大赛、文化论坛、征文比赛、校园DV大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学校51个学生社团面向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位。
学校把弘扬主旋律和培育先进典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五年来,校党委在认真组织向孟二冬、霍懋征等教育系统先进人物学习的同时,先后树立了崔淑敏、杨维春、王长河、李新4位教书育人模范和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代莎,每年开展“感动平顶山学院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以召开表彰大会、组建宣讲团、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开展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和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把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列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组织数十个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到平顶山市和省内外其它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和民俗体验活动,学校连续七年荣获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30余人获“河南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学校把强化人文关怀和就业创业教育列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五年来,新增资助贷款4177万元,共有5000余名学生获得贷款资助,同时发放国家和省政府奖助学金2508万元,争取社会各界助学金50万元,共有1400多名学生获得资助。并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为新生开通了“绿色通道”,履行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开展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创业大赛,建立了30多个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建基地,组建了由50多位知名企业家、就业专家、青年创业典型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收获成果,树起平顶山学院良好的办学形象
5年间,平顶山学院坚持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文化建设、道德育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学校先后获 “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考核优秀高校“等荣誉30余项,先后有1200余名学生获“河南省文明学生”、“河南省三好学生”、“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南省优秀团员”、“河南省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涌现出以“河南省优秀大学生”代莎为代表的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强有力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组织保障,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扩大,全日制在校生由2005年的8000人增加到17200人,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7个;条件改善,建筑面积由2005年1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40多万平方米,馆藏图书由40多万册增加到90多万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由不足3000万元增加到近6000余万元;内涵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研究生以上教师占80%左右,高级技术职务教师占30%以上,省级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成绩卓著,国家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0%左右,在社会上树起了平顶山学院良好的办学形象。
展望新的征程,平顶山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科学绘制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蓝图,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