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预留) -> 正文

加强内涵建设,做足三篇文章,我校强化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11-04-05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作者:党委宣传 点击量:

“十一五”即将成为过去,回首这五年,我校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做足做好专业、课程和师资建设三篇文章,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获得全面提升。

优化结构,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专业迅速成长起来

我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新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有潜力的应用型专业。5年间,本科专业由2005年初的5个增加到现在的37个,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类、电气化工类、信息技术类、文化传媒类、经济与管理类等五大专业群。

注重培育优势专业,突出专业特色。5年间,我校对遴选出的小学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化学等7个校级特色专业进行精心培育,有4个专业已经成长为省级特色专业,实现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从无到有的突破。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专业等一批重点建设专业走在全省前列。

以素质为旨归,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着力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我校致力于构建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努力培养信念执着、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5年间,我校通过重点扶持,已建设31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现当代文学史、小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软件工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我校实施课程构成要素考核评估制度,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的内涵;加大教学研讨、课程开发建设力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65%的理论课程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全校任意选修课程体系。

为实现课程资源的整体优化,我校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组建了教育心理学教学团队、中国文学史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文学与传播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团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应用语言学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团队等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对丰富课程建设内涵、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实现大学生校内课程任意选修,5年来我校共开设全校性任意选修课410门次。通过开设任意选修课,有效地促进了文理渗透、素质拓展,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壮大师资力量,为高层次师资队伍聚集和成长创造优良条件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师资总量显著增加。我校根据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于每学年初制定出师资引进计划,通过参加招聘会、联系国内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广泛发布网络招聘信息等方式多渠道收集应聘信息。对新进教师则严把“入口关”,注重引进质量。5年间,共引进各类人才4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16人。

在大力引进师资的同时,采取校外进修与校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我校每年都派出一部分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访学。鼓励教师外出攻读学位深造,对于考取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教师,优先签订回校工作协议,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校工作的享受学校当年引进人才的待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人才申报高级职称。对于不具有高校教师系列的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现任教师,限期在两年内必须转评为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不能按期转评的,按低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发放绩效工资。严格执行教师职务晋升对学历的要求,对不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不得从其他岗位转为教师岗位。5年间,我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由18.4%提高到63.8%。

建立岗前培训制、青年教师见习制、青年导师制、进修访学制、教学督导制,形成完善的教师进修培养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提高。5年来,我校先后有20人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8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1人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

以梯队建设促进学科建设,重视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我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增强教师开展高水平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目前,重点专业基本形成了教学团队,科研学术团队的科研方向比较明确,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成果较为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教研项目立项460项,结项37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高水平论文屡见于国内外高端期刊,科研项目于研究成果呈持续快速增长之势。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