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平院 -> 正文

《河南日报》系列报道我校围绕转型发展 建设应用型大学新路径

发布日期:2016-10-10 发布单位: 宣传部  新闻作者:宣传部 点击量:

10月8——10日,《河南日报》连续三天分别在二版、三版对我校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和举措进行了集中报道。报道紧紧围绕我校转型发展的思路和独具特色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展开。相关报道中指出,平顶山学院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办学定位,凝聚发展共识,加强内涵建设,开启多元化育人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学校坚定地走应用型办学之路,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洪流,从中获取创造激情和发展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示范区,高水平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技术创新、转移与服务的重要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践行着一所地方大学的使命和担当!

链接网址:

《河南日报》(2016年10月8日第02版:要闻)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10/08/content_81195.htm

《河南日报》(2016年10月9日第03版:河南新闻)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10/09/content_81252.htm

《河南日报》(2016年10月10日第03版:河南新闻)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10/10/content_81386.htm

2016年10月8日《河南日报》

精准发力 打好转型攻坚战

——平顶山学院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张建华 本报通讯员 鲁书喜 曹萍

9月中旬,平顶山学院教代会暨工代会胜利召开,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平顶山市口腔医院划归平顶山学院管理事宜》,这已是今年召开的第三次“双代会”。全校上下都强烈地感到,在这个“十三五”开局之年,平顶山学院显得格外忙碌,教职工“思改革,谋转型,求发展”的愿望也显得格外迫切。

自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是每所新升本的地方高校所面临的挑战。经过多年的探索,平顶山学院人对“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并且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

明确办学定位凝聚发展共识

平顶山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地方本科院校,2004年升本之初就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2012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学校正式启动应用型大学建设,从学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2014年,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转型发展的意见》,对学校的转型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遴选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7个专业作为转型发展试点,同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二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5年提出深化转型,遴选7个共建行业学院、7个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转型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制定发布《平顶山学院章程》,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等基本制度。2016年,成功获批河南省第二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学校“十三五”规划全面部署了推进跨越式发展,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经过十余年不断的探索,学校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确立了“盯住一个目标不动摇,突出一个重点创特色、扭住两个关键不放松,强化两项建设强支撑,深化两项改革提内涵”的建设思路。

越来越多的平院人意识到,学校的转型发展,不是哪一个点的转,也不是哪一个面的转,而是所有平院人心灵上、思想上的转变。

科学编制规划提升内涵建设

2016年,是平顶山学院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时刻,如何准确把握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研究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能否科学的编制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平顶山学院院长王文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学校发展放到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定位,坚定不移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自2015年6月开始,全校上下为了做好“十三五”规划,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校领导班子深入开展校内调研,理清家底,明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全面开展校外调研,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明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经过反复论证,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1个总体规划、7个专项规划和17个二级学院规划,历时一年多,由教代会审议,校长办公会、党委会研究通过。

学校“十三五”规划指明了学校未来五年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及相应核心指标任务;提出了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四大发展理念“内涵、特色、创新、开放”;重申了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四大发展战略;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学科建设水平提升计划”“1135人才计划”“学校特色培育计划”四大计划和17项建设工程。

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为了给“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内部改革势在必行。从2015年开始,平顶山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同时,开启了深化内部改革的进程。

2015年11月,学校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了机构改革,调整内设机构,新设了地方合作处等6个机构,撤销、合并了7个机关部门和教学科研机构,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构建了与学校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框架。

学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对中层干部换届和科级干部集中调整,扩大了竞争性选拔和轮岗交流范围,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实现了选任干部“五湖四海”和“任人唯贤”的目标。

此外,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邀请地方、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和学校领导共同组成的理事会参与学校治理,建立了由行业专家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建立了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自行业企业的人员占50%以上。

在谈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时,该校党委书记穆瑞杰说,“‘十三五’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极具挑战性,如何在竞争中扭转劣势,补齐短板,实现‘弯道超车’,我们一定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攻坚克难的锐气,精准发力,在破解发展难题上下功夫,在推进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做实转型用我们的特色优势去赢得竞争发展的主动。”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对平顶山学院人而言,既是一个浴火重生、自我超越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如今的平顶山学院人正以饱满的创业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2016年10月9日《河南日报》

创新引领 开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平顶山学院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张建华 本报通讯员 鲁书喜 曹萍

新学期伊始,平顶山学院亚坤学院也正式开班。“亚坤学院”作为该校与河南亚坤实业集团联合共建的行业学院,是继“大河传媒学院”“李国桢陶瓷学院”“平高班”之后新成立的又一所行业学院,主要面向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这是平顶山学院转型发展进程中值得纪念的又一件大事。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平顶山学院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建设省级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为抓手,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依托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开启多元化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专业建设凸显“集群式”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平顶山学院紧盯平顶山市经济发展布局,对接地方主导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了一批地方急需的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根据平顶山市“加快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机车及零部件、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学校明确了“做大做强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群;适当压缩规模的前提下,做优做特文化创意类、教师教育类专业群;积极培育和发展医疗卫生类专业群,逐步形成新的增长点”的专业发展思路,新增符合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12个,停招4个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传统专业,限制部分社会需求不足、就业率偏低专业的招生规模。

学校在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组了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增设了信息工程学院、陶瓷学院。紧紧围绕智能电网装备制造、新型碳材料、智能医疗器械、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等领域汇聚队伍、搭建平台、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成果转化,打造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文化传媒类、经济管理类”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了“电”“商”“文”“化”的办学特色。

育人模式呈现“多元化”

学校依托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中,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探索了“依靠行业协会,牵手龙头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2015年学校被推选为平顶山市电器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与电器产业协会会长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平高集团联合开办“客服技术工程师”和“客户服务工程师”订单班。

化工环境类专业群探索了“引厂进校、师生进企”双进合作育人模式。龙兴达煤化有限公司、河南明阳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校设立车间,双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从2015年开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行“骨干教师一人一企”行动计划,由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骨干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

文化创意类专业群探索出了“以项目为纽带,校媒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地方主流媒体、传媒企业深度融合,将地方传媒机构、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校内,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的无缝对接。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大河网共建“大河传媒学院”“新媒体协同创新中心”等。2015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广告传媒业商会最佳人才培养基地。

经济管理类专业群探索了“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平顶山市湛河区国税局、地税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学校共建“纳税人学校”,整合区内有关企业,开展师资共建、合作育人,共同开展税务业务培训、税务政策研究及咨询服务。

此外,学校还积极培育和发展医疗卫生类专业群,与省市级医院积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今年4月份,学校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开办护理专业订单班。

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型”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切入点,紧扣把握“行业定位”“岗位能力”和“创新精神”三大主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试点推行“对分课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与企业共同规划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纳入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研讨每一门课程的大纲,详细到具体知识点、教学形式、培养方法等,学生的毕业能力以企业岗位职业标准、行业认证考核为标准;新闻与传播学院实施“理论教学案例化、实践教学任务化、课外实践项目化、考核评价市场化”的教学改革,将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从“完成课内作业”到“创作实践作品”再到“将作品转化为产品”的三个层次的飞跃。

此外,学校利用“互联网+”“服务+”等创新创业新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对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截至目前,该校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76项。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285项、省级各类奖项320项;成功孵化了“窝牛街”“炎华兄弟健身”“小猪良仓”等10余个精品大学生创业项目,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开创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局面。

经过近几年的扎实推进,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为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10月10日《河南日报》

接足地气 彰显地方特色

——平顶山学院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张建华 本报通讯员 鲁书 喜曹萍

平顶山学院紧紧围绕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洪流,从中获取创造激情和发展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我们办学要始终坚持‘两个面向’和提升‘两个力’。两个面向,即面向河南与平顶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面向应用技术研究前沿,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两个力,就是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我们办学的根本所在,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硬实力的根本所在。”这是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穆瑞杰在学校师生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产教融合发挥协同创新效应

学校紧紧围绕平顶山市智能电网装备制造、新型碳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以共建行业学院、共建特色专业和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汇聚队伍、搭建平台、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成果转化。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引领下,近年来该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先后和平高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圣光集团、亚坤集团等4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和平顶山市宝丰县、叶县、新华区、石龙区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行业共建行业学院中,校企共建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

学校与平高集团共同建设“高压智能电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年来已成功研发产品16项,推广应用12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该中心和青海电力公司申报的“高海拔地区大温差区GIS长母线运维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国际首创,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电器设备母线的形变在线监测问题,为国家西电东输项目中高压电器设备的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该中心研发的“IST-701高压电器局部放电定位系统”实现了对高压电器设备进行无损评估及对局部放电点进行快速定位,大大缩短了高压电器的故障排查时间,已通过国家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国家级产品鉴定。

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期、二期和三期己二酸装置全部使用该校张振海老师研发的新型ZHZ-1消泡剂产品,替代了日本东芝硅TSA732消泡剂,消泡效果良好,生产稳定。2008年,新型ZHZ-2消泡剂替代了美国进口产品,用于平顶山市神马万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苯精制装置。这两项产品与进口消泡剂相比,成本降低了30%。2012年,平顶山学院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就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此外,学校和河南圣光医疗集团联合研制的“电动轮椅智能控制器”“电动护理床控制系统”获得成功,产品已经投放市场。与河南光之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完成了“全天候高效太阳能光伏聚光器的研发”“多晶硅与碲化镉薄膜双结叠层高效太阳能电池研发”等一系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效解决了太阳能使用中面临的能效转换效率低、光伏发电成本高、产品生产工艺复杂等问题。

院长王文鹏说:“我们建设应用型大学,就应该高举应用研究大旗,与行业企业合作,围绕服务企业增强技术能力,着力于推动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进步及区域产业升级,主动打开校门与社会对接,直面企业、行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立足地方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近年来,该校采取多种措施挖掘、研究、传播平顶山地方文化,引领和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成立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机构,挖掘、研究传播地方文化。该校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中心下设墨子文化研究所、三苏文化研究所、《歧路灯》与李绿园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作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织召开“海峡两岸《歧路灯》学术会议”“海峡两岸观音文化学术研讨会”“三苏文化高层论坛”“李国桢先生陶瓷思想学术研讨会”等系列学术研讨会议,传播地方文化,扩大平顶山市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校立足中原陶瓷产业,潜心陶瓷研发。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带领团队开展中原古陶瓷研究,2011年完整地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鲁山花瓷复仿制技术,2015年成功烧制出以嫩黄釉、黄凝露釉、琥珀釉、鹅黄釉为代表的“东窑·浦东陶瓷”,这两项技术填补了我国陶瓷研究领域的空白。学校还与中国建筑卫浴陶瓷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了中国北方陶瓷产品设计师培训和考试基地,与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了河南陶瓷艺术大师评选考试基地。与浦东新区共同举办“陶瓷创意市民体验基地”“上海世纪公园平顶山学院陶瓷专业师生作品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文教结合的方式,探索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学校为挖掘与传承华夏传统音乐文明,在与台湾南华大学就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研究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原传统礼乐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了大陆高校第一支雅乐团。经过几年努力,2013年以古应国的历史背景为突破口,推出了应国专场演出——《古应风云》,先后应邀赴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台湾南华大学等进行学术、文艺演出交流,完成了50余次公开演出,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升本十余年来,平顶山学院坚定地走应用型办学之路,关注“脚下”,接足“地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将学校建设成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示范区,高水平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技术创新、转移与服务的重要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践行着一所地方大学的使命和担当!

热点新闻